【山西工人報】從“石墨烯”到“電容炭”的探索之路
本報首席記者司雁
“面向新材料與能源革命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先進炭材料與儲能器件的研究和開發是我們課題組全體人員的使命。它把我們這群年輕人緊緊地凝聚到一起,給予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月下旬的一天,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課題組帶頭人陳成猛對記者說。
進行技術攻關,揭開“石墨烯”神秘面紗
709課題組于2012年7月組建,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炭材料重點實驗室。從最初的兩三人到現在的53人,該課題組吸納了化學、材料、物理、機械、電氣等專業的人才,是一個由26歲到40歲的年輕人組成的青年團隊。
2006年,陳成猛的課題指導老師王茂章在《自然》雜志上看到一篇報道“石墨烯”的文章,意識到“石墨烯”將成為國際研究的一個熱點,由此為陳成猛定下了研究方向。
“石墨烯”被稱為 “黑金”,是名副其實的“新材料之王”。2007年,陳成猛以研究生的身份開始在煤化所對“石墨烯”課題進行研究。2012年7月,陳成猛博士畢業,山西煤化所成立了以陳成猛為科研帶頭人的709課題組。從此,一群熱血青年圍繞“石墨烯”開始了攻堅。
2013年,該課題組與山西煤炭運銷集團開始進行“石墨烯”的中試技術開發,在太原小店武洛街煤化所中試基地建設起中試生產線。2014年,“石墨烯”噸級中試生產線建成投產,在國內較早地實現了高品質石墨烯批量化穩定制備。
材料制備出來了,如何使用?2015年開始,該課題組與山西三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高性能石墨烯超級電容器”的應用技術開發,不僅在抗雷擊復合材料、火箭推進劑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還在熱管理、柔性印刷電子、精密磨削刀具等領域開展了應用示范,真正實現了從做好“石墨烯”到用好“石墨烯”的跨越。
上百次試驗,破解“電容炭”終極密碼
“如果把超級電容器比作一鍋味道鮮美的菜肴,‘石墨烯’就好比是味精,能提升菜肴的鮮美度,而‘電容炭’就好比是食材?!标惓擅陀眯蜗蟮谋扔鹘榻B了該課題組開啟“電容炭”探索之路的緣由。
在開展“石墨烯”應用于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過程中,709課題組發現超級電容器的核心材料“電容炭”長期依賴于從日本、韓國進口,價格昂貴,是行業內 “卡脖子”的難題。由此,709課題組又把目光投向了“電容炭”的材料研發。
數字最具說服力。
“在2017年至2021年研發‘電容炭’的過程中,我們用掉了50噸玉米淀粉原料,算上輔材、活化劑等用了上百噸材料。在技術攻堅階段,團隊人員連續大半年沒有休息一天,吃住在中試線上,反復試驗了上百次。為了解決‘電容炭’一個關鍵指標測試效率低的難題,測試人員查閱大量資料,摸索試驗方案,終于將測試時間由一周縮短至兩個小時?!?09課題組副組長孔慶強介紹說。
2017年,709課題組與山西美錦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合作,就“電容炭”的國產化進行技術攻關?!拔覀儓F隊像一臺精密機器,每個人都是一個齒輪,雖然分工不同,卻咬合得很緊,大家合力推進‘電容炭’的開發進程?!标惓擅驼f。
歷經兩年多的時間,陳成猛帶領團隊終于攻克了“電容炭”的中試技術難題,并于2019年6月建成了年產10噸的中試示范線,產出的新型高振實密度、高容量“電容炭”產品得到了用戶的認可。2021年5月,該“電容炭”產品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的科技成果評估,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具備了替代進口產品的能力。目前,千噸級產業化一期工程即將在清徐落地啟動。
多年來,709課題組以“追求極致,創造品質”作為團隊的價值觀,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研發出年產1噸的“石墨烯”、年產10噸的“電容炭”兩個拳頭產品,為我國炭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該課題組先后榮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中國化工學會技術發明二等獎等獎項,2020年被授予“山西青年五四獎狀集體”稱號。
《山西工人報》 2021-7-7 原文鏈接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