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所多項科技成果榮獲2018年省部級及學會科技獎勵
2018年是山西煤化所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決勝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我所科技獎勵屢獲喜報,共榮獲各類科技獎項7項,科技獎勵的數量和質量較往年均實現了大幅提升。
1、陳成猛研究員團隊與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合作完成的“石墨烯的表面化學與宏觀自組裝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成果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成果解決了石墨烯批量化制備與應用過程中表面化學調控和宏觀體可控組裝方面的共性科學與技術問題。通過改變原料和制備工藝,調控石墨烯尺寸大小、含氧官能團種類和含量,研究了邊緣效應和贗電容行為,同時通過非金屬摻雜和金屬氧化物擔載進一步構建石墨烯基雜化材料,系統評測了其電化學儲能性能,并建立構效關系,為面向儲能的石墨烯精準制備與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以石墨烯為二維納米結構單元,采用原創的氣液界面自組裝和高分子模板等新方法,將石墨烯自組裝或與炭纖維、高分子等基材納米復合,設計并精準制備結構可控的薄膜、泡沫和塊體等宏觀體,并探索了其在儲能、結構增強和熱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性能,為開發高附加值石墨烯下游產品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2、侯相林研究員團隊完成的“石墨烯催化生物質轉化制化學品”研究成果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成果系統深入地研究了石墨烯的制備方法、基團組成、摻雜元素種類以及分布位點等對于催化糖類衍生物轉化為5-羥甲基糠醛(5-HMF)、糠醛和其它呋喃類化合物的催化活性,并對其進一步催化轉化過程的基本科學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氧化石墨烯上羧基以及磺酸基對于催化糖類脫水轉化為5-HMF以及5-HMF進一步醚化具有決定性影響;羧基以及石墨氮位點是催化HMF的羥甲基脫氫生成羰基的活性位點,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糖類到呋喃二甲醛的一步轉換;設計獨特的Ru-石墨烯催化劑,利用石墨烯獨特的大π體系對電荷的分散作用,調節金屬Ru的電子排布,制備出超高活性的石墨烯金屬Ru催化劑,常溫下實現乙酰丙酸催化加氫到戊內酯,反應選擇性和轉化率均接近100%,甚至溫度低至-10℃時戊內酯亦有70%反應產率。
3、房倚天研究員團隊完成的“加壓流態化工程基礎研究及其在煤氣化技術上的應用”研究成果獲中國顆粒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成果以多元組分顆粒體系為考察對象,建立了加壓下寬粒徑分布物料的基礎流化特性的模型;獲得了壓力對氣固流場變化、氣泡分布、床層橫截面積空隙率等的影響規律,建立了加壓射流流化床氣泡大小的關聯式;利用光纖測速儀研究了射流流化床邊壁區固體顆粒的運動速率,揭示了壓力、分布板氣速、射流氣速、靜床高度和分布器結構對邊壁區顆粒速度的影響規律;采用光纖速度/濃度測量儀,同時獲得了加壓提升管內的軸徑向氣固流動規律和局部流動結構;掌握了加壓氣化爐內流體流動規律及熱質傳遞特性;采用Chapman-Enskog逐級漸近方法,建立了稠密氣固兩相流(多元)粗糙顆粒動力學模型;從多尺度角度出發,建立了加壓操用過程多尺度曳力模型(鼓泡/顆粒聚團),系統地模擬研究流態化氣化體系。
4、呂寶亮團隊研究員完成的“雙配體離子分級作用及其在過渡金屬氧化物單晶納米顆粒形貌調控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獲中國顆粒學會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成果從晶體各向異性出發,基于目標金屬氧化物各晶面的結構特點,首先研究單配體離子作用下金屬氧化物單晶納米顆粒的生長行為,認識各配體離子與相應晶面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條控制過渡金屬元素單晶氧化物納米顆粒生長行為的新思路:雙配體離子分級作用,就是通過控制兩種配體離子對單晶納米顆粒生長行為影響的先后順序,來實現對目標金屬氧化物外觀形貌及暴露晶面更為準確的控制。并以典型過渡金屬元素鐵、鈷、鎳的氧化物為例,證實了思路的可行性,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特定結構的金屬氧化物單晶納米顆粒,對暴露晶面、生長方向、顆粒形貌等結構特點與顆粒性能(磁性能、電化學性能、催化性能等)之間的構效關系進行了探索。開拓了一條針對過渡金屬氧化物單晶納米顆粒設計及修飾具有普遍指導和借鑒意義的新思路,為更好地控制過渡金屬氧化物單晶納米顆粒的結構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5、山西煤化所作為煤炭間接液化核心工藝技術研發和提供單位,合成油團隊完成的“煤炭間接液化核心技術及關鍵裝備重大創新”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高溫漿態床煤間接液化催化劑開發及工業應用”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開發及應用”獲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科技進步特等獎。
該成果歷經核心技術研發、中試放大和工業示范,現已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漿態床煤制油成套工藝技術,并成功應用于全球單套最大規模的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制油項目,產出合格油品,核心關鍵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韓新宇 報道)
附件下載: